近日,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轉化醫學與臨床研究”等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立項建設的通知》(教技函〔2017〕52號),包括我校“中俄催化技術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在內的24個實驗室獲批立項建設。這是我校首個獲批立項的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計劃自2014年起實施,是教育部為了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而確定的重大項目,宗旨是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建立教學科研合作平臺,聯合推進高水平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和國際學術聲譽,加速世界一流學科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可通過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進一步吸納國際上的創新資源,推動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建立教學科研合作平臺,聯合推進高水平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科學研究,形成國際創新主體間的協同。
教育部“中俄催化技術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中方主任為我校校長付宏剛教授,俄方主任為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鮑列斯科夫催化研究院院長布赫基揚諾夫V.院士。該聯合實驗室是在我校功能無機材料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科技部國家級催化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優勢研究方向進一步整合與凝練的基礎上而建立的,以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化工一級學科碩士點為依托,以催化科學與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在能源催化、環境催化及其綠色化工過程等研究領域與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鮑列斯科夫催化研究院進行深入合作。聯合實驗室旨在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和“十三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需要,貫徹執行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龍江絲路帶”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與協同創新,促進合作研究成果轉化,滿足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科學技術處供稿)
附件1:教育部關于“轉化醫學與臨床研究”等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立項建設的通知
附件2: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立項建設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