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黑龍江大學援藏科技特派員、生命科學學院張彥龍教授
西藏是一個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但也是一個偏僻、遙遠而落后的地方。為了改變西藏的經濟面貌,提高藏民的生活水平,2010年8月,全國生產力促進中心積極促成并開展了“兩服務行動”援藏工作。正是在這次援藏行動中,張彥龍走出了一條培植藏耳、富裕藏民之路。
民族有別愛無疆
黑龍江和西藏分處中國東北和西南兩隅,不僅遠隔千山萬水,更是存在地域、民族與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但是,在得知援藏行動后,張彥龍教授毅然決然地報了名。實際上,對張彥龍而言,援藏不僅意味著他要放棄大學教授平穩、安逸的生活,更意味著他要放棄在東寧縣掛職擔任科技副縣長給他帶來的平坦、光明的仕途。從此,西藏林芝地區的米林縣多了一位“不速之客”,也多了一隊忙碌的身影。
2010年冬的西藏林芝,高寒缺氧、陰冷潮濕,但更讓張彥龍教授及其團隊感覺寒冷的是當地貧窮、落后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狀態。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藏民們對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份熱情與豪爽,以及他們眼神中所蘊含的善良、淳樸與渴望!每每想到此,張彥龍教授的心里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悸動與酸楚!必須幫助他們,讓藏民們也和我們一樣富裕起來,張彥龍教授下定了決心!
情義無價獻有形
讓藏民們富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有可行的舉措!“把東寧的木耳栽培技術帶到西藏,在藏區進行黑木耳種植!”張彥龍的頭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但在這么高海拔的西藏能行嗎?”另一個想法隨即提出了質疑,但張彥龍還是行動起來了。他組成了黑木耳產業援藏項目工作組,經過多次調研、座談與交流,最終認定林芝具備菌類栽培的自然環境。但是,他們不僅面臨著高海拔和高寒的自然條件,更面臨著試驗基地、技術人員短缺及一系列技術難題。此時此刻,只有行動才能走向成功。
接下來的幾個月,建木耳栽培基地,探索高海拔地區木耳栽培方法,解決菌種培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技術問題,對藏族技術人員進行必要培訓等,成為張彥龍的全部生活內容。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6月,袋料地栽黑木耳在青藏高原試驗成功。但他們無暇享受成功的喜悅,又馬上投入到了黑木耳大規模的技術推廣與營銷工作之中。至2012年,米林縣8個鄉鎮試點栽培黑木耳總面積達20畝,當年即帶來150萬元的經濟收入!之后“藏耳”商標獲得注冊,成為西藏旅游的一張新名片,并成功進入北京等城市的高端市場,打開了藏民通往富裕的大門!

張彥龍教授(左一)和農民合影
生命有限行無止
藏耳成功栽培與不斷推廣,預示著科技之泉澆灌出的黑色雪蓮將日益綻放于雪域高原,成為備受藏民們珍視的富裕之花。其間,張彥龍教授也收獲了藏民們的尊敬與愛戴。“養百年之身,授一技之長”“人民公仆,百姓福星”,藏族同胞用錦旗表達著他們對張彥龍教授的無限謝意與真摯情感。西藏自治區科技廳、林芝地委、林芝地區科技局也先后三次向黑龍江大學發函表示感謝。
三年的援藏工作很快結束,張彥龍教授回到了黑龍江大學繼續任教,但那些綻放于高原的黑色的團團簇簇卻成了他無限的牽掛。之后,張彥龍教授又十余次入藏進行黑木耳栽培指導與推廣,并幫助林芝地區規劃長遠的黑木耳產業發展方向,繼續為林芝、為藏南地區的產業富民工程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如今,張彥龍教授又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他已經與臺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太平洋生物有機化學研究所達成合作意向,對從藏耳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進行活性鑒定及生物活性研究,努力將藏耳推向世界。我們希望他的每一個計劃、每一個行程都如同藏耳一樣獲得成功,也祝愿他將腳步邁得更穩、更遠!(全文刊載于《人民周刊》2015年12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