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主辦,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中國化學會承辦的中日科學家高層對話活動在華旗飯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我校校長付宏剛出席活動并做了報告。

中日科學家高層對話活動是第二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科技引領”板塊中的重要分會,主題為“如何推進具有實際意義的研發”。由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名古屋大學教授、JST研究開發戰略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野依良治領銜的日本科學家一行5人,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田禾領銜的中國科學家一行5人參加了活動。
會上,中日兩國科學家分別就物理、生命、材料、納米、能源等學科的發展及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等課題進行學術報告,并圍繞報告議題和活動主題展開自由討論與對話,提出精準化學合成、人工太陽能利用、腦科學、量子計算等科學前沿引領方向,并指出普惠型科學技術的開發、人工智能技術與各學科融合將會加速人類社會進步。此外,中日科學家還就兩國“產研聯盟”、“創新和創業”現有策略和問題進行深入地交流。

付宏剛校長在會上做了題為“太陽能人工轉化和利用”的報告。報告中,付校長指出開發人工利用太陽能的高效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深遠意義,重點闡明了太陽能人工化學轉化系統中制約能量轉換效率的瓶頸,以及太陽能光伏發電的電壓低、間歇和不穩定等特性導致的并網難的問題。針對“卡脖子”科學技術問題,付校長提出有效結合光化學、光催化和光熱催化,開發同時實現有效吸收光、電荷分離、轉移和光熱協同的新型催化材料以促進太陽能人工化學轉化效率的策略,以及以我省豐富鎢、鉬礦為原料,開發過渡金屬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建設基于分布式光伏電站的電化學工廠,利用低壓電、棄電實現低溫電催化析氫、CO2定向轉化的策略,以此推進人工太陽能轉化與利用。

“中日科學家高層對話”促進了中日兩國科學家進行深度交流與合作,為實現科學技術的社會應用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功能無機材料化學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