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6月17日,我校校友,原駐蘇聯使館、保加利亞使館、羅馬尼亞使館、烏克蘭使館商務參贊,孫敏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82歲。驚聞噩耗,不勝悲痛。就在一個月前,學校專程派我們赴京到前駐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俄羅斯大使李鳳林校友家采訪,這對同為哈外專畢業的校友伉儷,親切地接待了我們。兩位老校友向我們介紹了他們在哈外專求學時的刻苦場景,講述了他們在俄羅斯工作時的有趣故事,更表達他們對俄語事業的無盡深情。
臨行前,兩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與我們依依惜別,孫敏校友緊緊拉著我們的手一字一句地說:“我永遠不會忘記母校給予我的知識與力量!”她在說這句話時堅定的語氣、虔誠的目光,令我們所有在場的人為之動容,久久無法忘記。如今,雖寥寥數日,再次翻起孫敏校友的生平資料,卻已與老人家陰陽兩隔,內心無限傷感。孫敏校友的一生如夏花般絢爛,那便在其中采擷幾朵,與大家共勉,謹以此文表達我們最深切的懷念與最崇高的敬意。
進哈外專學習,她是品學兼優的學員
1935年孫敏出生在黑龍江省阿城區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做教員的父親以微薄的工資支撐著8口之家的生計。孫敏的父母親對孩子們的教育十分嚴格,從小便要求他們自強不息、刻苦學習,長大能夠成為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1950年11月,15歲的孫敏響應“抗美援朝、參軍參干”的號召,進入哈外專學習。當時的哈外專是所半軍事化性質的學校,學員們穿軍裝,但不戴領章,每個月領取生活費,但不是現金,而是代金券。

“當時哈外專的學習氛圍十分濃厚,兩位老校長對學生們的影響非常大,王季愚校長給大家上政治理論課,讓大家樹立堅定的政治方向,趙洵校長則從俄文專業教育的角度引導大家刻苦學習” 孫敏曾回憶說。在哈外專學習期間,孫敏刻苦努力,即使晚上熄燈,也要到外面借著月光拿著小卡片兒繼續背誦俄文單詞,正是憑借著這股“拼命”學習的盡頭,孫敏政治課、文化課、口譯、筆譯等全部成績都是5分,并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

孫敏的心里清楚地意識到,作為黨員自己的責任更重了,必須要率先垂范,起到榜樣作用,以優異成績表現出共產黨員的風范來。在畢業考試時,她做到了這一點。與畢業考試有關的30篇文章,如《我的大學》、《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我的祖國》等文章,孫敏都能用俄文寫出來,再譯成中文,并且背得滾瓜爛熟,在畢業考試中她取得優異的成績,得到蘇聯專家、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到二機部工作,她是刻苦工作的模范
1954年7月,由于成績優秀而且還是共產黨員,孫敏在畢業時被列到了一類分配名單之中,被派往原第二機械工業部專家辦公室工作,為無線電工業的蘇聯顧問做翻譯。蘇聯顧問并沒有看上這位身穿褪了色的衣服,腳穿打了補丁的解放鞋的小姑娘,有些不滿意地說:“又瘦又小的黃毛丫頭怎么能當好翻譯呢,另派一名合適的翻譯吧”。當時負責介紹孫敏的領導對蘇聯顧問說:“您別看她個兒小,她的政治品德和學習成績都非常優秀。哈外專給她的思想品德、業務、政治和文化等各門功課的評定都是5分。她是中共黨員,是一個非常努力、有志向、有前途的女孩,希望您能同意她做您的翻譯”。

蘇聯顧問這才同意孫敏做翻譯,并給了她一本《俄漢無線電技術詞典》背誦。就這樣,孫敏的工作從背誦詞典開始,并逐漸地成為了電子工業翻譯方面的能手。由于翻譯的材料很多都是保密資料,工作只能在辦公室進行,工作完畢再送還資料室。孫敏又拿出了哈外專學習時的那股勁頭兒,一心一意地撲在工作上,搞翻譯、學業務,不敢有半點松懈,不管機關大院兒里是放電影還是有演出,都不為之所動。
當時我國正與蘇聯進行談判,蘇聯同意協助我們建立一些電子工業企業,需要翻譯電子工業設備清單等大量資料,領導每天把大摞的材料分到每位翻譯的手中,然后大家就開始加班加點地工作。通過翻譯這些材料,孫敏進一步掌握了電子工業的詞匯和有關知識,業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得到了領導和蘇聯專家的肯定。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的刻苦努力工作,孫敏被評為第二機械工業部先進工作者,獲得了一枚榮譽獎章。孫敏一直將這枚獎章保留在身邊,她說,這是黨對她最大的信任、鼓勵和關懷,是她終身難忘的榮譽。工作上一定要多做貢獻,以實際行動報答黨和人民的恩情和關懷。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這兩年中,孫敏到過中國許多地區的無線電工廠,因為她堅信“實踐出真知”。參觀每一個工廠時,她都向廠里的專家詳細了解情況,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與溝通,孫敏了解到中國整個無線電工業的布局及其發展遠景。在這個外出參觀和考察階段,孫敏增長了知識,豐富了閱歷,擴大了視野,為后來從事對外經貿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赴蘇聯訪問,她是不辱使命的翻譯
1956年7月,孫敏迎來了第一次隨團赴蘇聯訪問的機會,作為隨行翻譯隨國家高級代表團到蘇聯進行經濟貿易問題的談判。得知這一消息,孫敏心情非常激動,因為她清楚,對于一個年僅21歲的年輕翻譯來說,能得到這樣的機會非常不易,她一定要好好表現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因為是第一次出國,國家發給孫敏一筆服裝費,有好幾百元人民幣,而當時她的月工資才只有幾十元。孫敏買了呢子大衣、連衣裙、皮鞋、西裝等等,為出國做好了充分地準備。

他們乘坐的是一架很小的伊爾-14型飛機,中途降落了十幾次,經過兩天飛行,終于到了達莫斯科。在談判的翻譯中,孫敏每次都會把對方的表述方式以及我方的談判內容做詳細記錄,有些特殊的單詞,用中文和俄文對照寫下來。在翻譯的工作中孫敏逐漸地豐富了詞匯量,增長了知識,得到了鍛煉。
1958年夏,組織上再次派孫敏隨軍事工業考察團去蘇聯訪問。在列寧格勒(現為圣彼得堡)喀瑯施塔得海軍港口參觀時,由于負責潛艇翻譯的同志突然發高燒,代表團研究決定,讓本應負責無線電翻譯的孫敏臨時為中蘇雙方的將軍們擔任翻譯。據孫敏回憶,蘇方舉行了歡迎中國海軍政委和司令員的最高規格禮賓接待,在場的都是英勇威武的軍官,只有她穿著便服,梳著兩個小辮子,在給首長們做翻譯。

后來又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專家們要進入一個潛艇里面參觀時,蘇方提出,按照蘇聯的習慣,女同志不能進潛艇里面去,因此中方女翻譯不能進入潛艇。當時海軍政委蘇振華上將說:“那怎么辦呢,你們又沒有人懂中文,誰給我做翻譯?”在蘇振華的堅持下,對方勉強同意孫敏進入潛艇,圓滿地結束了對潛艇的參觀。
駐外使館工作,她是勤奮肯干的參贊
就在代表團重新集中在莫斯科準備回國時,大使館接到二機部的通知,指示孫敏留在駐蘇聯大使館商務參贊處工作,負責電子工業項目設備的進口事宜。而這一次,也成為了孫敏長期駐外工作的開始。
1960年秋,在莫斯科召開了81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這次會議是在中國和蘇聯兩黨兩國關系日益惡化的背景下召開的,中共代表團的團長是劉少奇同志,副團長是鄧小平同志。孫敏被使館委派做代表團的生活翻譯、聯絡和接待等工作,翻譯中國代表團的立場文件,為晚上看外國電影的領導人做口譯。

1961年10月,蘇共二十二大召開,周恩來總理帶領中國代表團赴蘇參會,周總理去使館看望了中國使館的工作人員,發表了簡短熱情的講話,并舉辦了一個短暫的舞會,周總理跟每一位女同志跳半只曲子,孫敏和周總理跳舞的照片,這么多年她一直珍藏著。
1985年后,孫敏歷任駐蘇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大使館的經濟商務參贊。1997年至1998年又作為大使夫人在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工作。
長期漂泊在外,她是掛念母校的游子
李國威先生在回憶母親的文章里這樣寫到:“母親見證了中俄關系50年的變遷,一生以俄文專家驕傲”。近半個世紀的外交工作,孫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外交和翻譯事業。即使是在退休之后,孫敏仍然掛念著對俄的經貿合作,通過擔任顧問等形式,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作為黑龍江大學的校友,孫敏同志與李鳳林大使更是不忘為母校的對俄辦學工作給予大力支持,他們曾表示,未能回母校任教一直感到愧疚,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為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中俄學院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以報答母校和恩師王校長、趙校長的知遇之恩。
孫敏同志的一生,是勤奮的一生,敬業的一生。對待工作,她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對待同事,她誠懇率直、真心真意,從未有半點的虛假;對待事業,她忠貞不渝、立場堅定,從不敢有絲毫懈怠。孫敏同志是我輩黑大人的學習榜樣,她的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值得我們學習,她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回望孫敏同志華光溢彩的人生,她與俄語“初遇”,與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伴侶李鳳林大使結緣,都發生在哈外?!@座被譽為培養了新中國最優秀俄語人才的學府。傳奇的哈外專,書寫了時代的輝煌,更造就了眾多撐起時代、堪稱中流砥柱的人們,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故事,將永遠在這片校園流傳,以最虔誠的方式記錄、緬懷。(本文資料參考謝建群主編《哈外專老校友回溯人生》,李國威《懷念母親孫敏》等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