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北京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我校法學院楊震教授在會議期間接受了人民網、光明網、哈爾濱日報等媒體的采訪。
憲法修改體現了時代特征
“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國家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全國人大代表、我校法學院教授楊震說,憲法作為國之根本,法之源泉,必須與時俱進。憲法修正案高票通過,完全表達了人民的意愿,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遵循了憲法發展的基本規律,符合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我們要以憲法修正案高票通過為起點,自覺恪守憲法原則、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堅持不懈地抓好憲法實施,把憲法的規定、原則和精神真正落到實處。讓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成為所有人的自覺行動。
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路徑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我們國家的科技人才數量是美國和歐盟的總和,是人才大國,但仍然不適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的巨大需求。與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仍有差距,歸根結底還是創新能力不足。”全國人大代表、我校法學院教授楊震說,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責任,最關鍵的路徑就是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那種在統一的專業目錄下,統一課程設置、統一教材、統一教學模式的“一個模子”是很難培養出創新人才的。楊震教授認為,大學培養創新人才、占領人才競爭制高點,關鍵在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他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改革。一是打破行業之間界限,跨學科、跨領域培養人才,形成學科交叉、學科融合。隨著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國力增強,越來越需要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二是盡快建立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學生的選擇。現在高校都在統一的專業目錄下,實行統一課程設置、統一教材、統一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三是全面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環節。目前高校實踐環節少而又少,建議高校寒假、暑假可以到各村、縣參加實踐活動,為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找到一個契合點。
楊震系我校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民商法學重點學科帶頭人,原黑龍江大學黨委書記,曾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今年1月再次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