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7日,我國著名學者,當代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呂冀平先生因病與世長辭。
二月雪花飄落,化作漫天淚雨,我們深切緬懷呂冀平先生。
呂冀平先生是我國著名學者,當代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他在中國現代語言學、特別是語法學研究領域貢獻卓著。呂冀平先生1926年出生于山東省龍口市。早年就讀于哈爾濱工業大學。1948年在蕭軍主辦的《文化報》作編輯,1955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編輯,1962年任黑龍江大學副教授,1978年任教授,新時期以來曾擔任黑龍江省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語言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第三、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語言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語言學科組成員、“八五”規劃語言學科組副組長,在國內外漢語學界具有一定的影響,是上世紀90年代我國早期獲得國家級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之一,曾任黑龍江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先生的離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品行高尚、治學嚴謹、儒雅謙和的大師。
呂冀平先生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漢語語法學。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轉向語言規范化問題。上世紀50年代初,青年時代的呂冀平先生受到我國語言學泰斗呂叔湘先生的賞識提攜,被調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開始了他的漢語研究生涯。他是當時具有深遠影響的“漢語主賓語問題討論”的發起人和主要參加者,在討論中先后發表了《主語和賓語的問題》《從兩個方面看動詞謂語句的構成》《對于〈主語的定義及其在漢語中的應用〉的商榷》等文章。爾后匯編的《漢語的主語賓語問題》文集即以他的名字為代表而出版,由此奠定了他在語法學界的地位。1955年他參加呂叔湘、張志公領導的“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的制定工作,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參校名家,考核古今,推而量之,終自成一體。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在《中國語文》《學習與探索》《求是學刊》等雜志上發表了《邏輯、語法、修辭》《古籍中的破音異讀問題》《當前漢語規范工作中的幾個問題》等論文。1983年出版了代表性專著《漢語語法基礎》,中國語言學一代宗師呂叔湘先生生前對此書的初版給予過嘉許,張志公先生指出“這部書是迄今為止運用《暫擬系統》解釋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語法現象最為詳備的一部著作”。1986年此書獲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上世紀90年代,以他為負責人的課題組完成了哲學社會科學“八五”規劃重點課題“當前我國語言文字使用上存在的問題及其規范化對策的研究”,通過了國家鑒定,該成果以《當前我國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問題》為書名于2000年出版。呂先生在該書的“引論”中詳談了對漢語規范化的總體認識,就規范化的意義、歷史尤其是理念、原則和方法等方面做了全新的闡釋,在語言規劃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該書2002年在黑龍江省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評選中,獲得專著一等獎。
呂冀平先生是黑龍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學科的奠基人,由他一手創建的漢語言文字學科1981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為新時期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之一,1993年被評為省級重點學科,1999年被評為省級重點學科專業帶頭人梯隊,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為黑龍江大學的學科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在他的帶領之下,學科不僅在傳統語法的解釋上仍維持著有重要影響的地位,又開辟出了語言規范化、句法語義、漢語方言、漢語史、對外漢語教學、社會語言學和文化語言學等眾多研究領域,其中有些成果具有獨創性,推動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
呂冀平先生為人謙遜正直,為學豐碑巍峨,為師桃李滿園。先生學識淵博而以淡泊自處,不汲汲于浮名虛利,道德文章皆稱楷模。先生注重功底、嚴謹扎實、言必有據、不事玄談的治學風格深刻影響著后人。
落盡冬寒始及春,平師駕鶴眾驚聞。
百年楚楚不凡世,數載循循善誘人。
古地德風澤北國,一生清雅是仁心。
懷悲嘆逝泫然淚,有道堪存松水深。
(轉自:《哈爾濱日報》2017年3月3日第07版,文章作者:殷露露 殷樹林 王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