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知名作家、紀錄片導演馮雪松到我校作“方大曾校園行”特別講座《與小方同行》。校領導、黨委宣傳部、新聞傳播學院師生代表參加活動。

講座開始前,學校在主樓A802會議室舉行了馮雪松先生黑龍江大學客座教授聘任儀式并進行座談。與會雙方圍繞融媒體實驗室平臺建設、科研成果與優秀名師宣傳和相關主題策劃等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校黨委書記遲寶旭為馮雪松頒發“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專業客座教授”“黑龍江大學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行業導師”聘書,校黨委副書記劉鳳影接受馮雪松先生贈書。


方大曾是盧溝橋事變爆發后第一個抵臨現場的戰地記者,被譽為中國的羅伯特·卡帕。他以相機和文字為武器,為抗日救亡而奔走,可統計影像資料達837張。1937年9月18日,他在蠡縣發出最后一篇報道《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后失蹤,時年25歲。

講座中,馮雪松精心挑選并逐一展示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運用飽含深情的語言描述,從“方大曾是誰”“關注民生的攝影師”“一個人的綏遠之行”“消失的戰地足跡”“我們的尋找”等五個層面生動細膩地勾勒出一位獨立堅強、秉持正義、時刻關注底層人民疾苦的偉大戰地記者形象。
馮雪松在講座中指出,二十多年來,他不斷追尋方大曾的腳步,到照片實地訪查,真切感受方大曾的處境,堅持不懈地挖掘、整理信息。從自己指導的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到潛心撰寫專著《方大曾:消失與重現》,而后被譯成多種語言版本,再到親手倡建方大曾紀念室,以及推動“方大曾校園行”公益活動,使得這位戰地記者的職業生涯和人生軌跡能夠以清晰可辨的多媒體形式重新回到大眾視野里,成為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
“尋找方大曾的過程中,您遇到哪些困難,又是哪些東西支撐您將這件事一直做下去?”在問答環節中,馮雪松認真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他深情寄語青年學子,要牢記方大曾的歷史貢獻,弘揚他的高尚品格,鼓勵同學們在未來求學路與人生旅途中,勤勉學習、積極傳承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厚植家國情懷。

劉鳳影在主持講座時表示,方大曾作為一名戰地記者,以手中的筆和相機為武器,與全國的青年人一道投身于戰爭之中,喚起國人抗戰激情,是人民的英雄。馮雪松先生作為業界工作者,具有當代新聞人認真負責的職業精神、專業素養和深切情懷,通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引發人們對重要新聞歷史人物的關注。希望黑大學子能夠發揚方大曾堅強、無私的高尚精神,并提倡與會師生向馮雪松先生學習,為國家、為民族、為新聞史、為新聞事業貢獻力量,承擔起新時代青年人的責任與使命。(攝影:孫晟偉 梁嵋茜 劉俊文;攝像:劉浩然)